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9:34    次浏览
文/胡杨树众通社特约撰稿人从哭着喊着拿牌照,到拿到牌照后变脸。从让“滴滴”合法,到各地“围堵绞杀”,“滴滴”网约车和监管部门,一同上演了一场“翻脸不认人”的闹剧。不管最后如何收场,期间各方暴露出的种种丑态,足以让世人唾弃。 先说“滴滴”网约车吧。最开始“滴滴”公司打着“共享经济”的旗号,进入“出租车”市场。共享社会上的车辆,共享司机,共享网络平台。也确实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,受到几乎全民的追捧。这种追捧也为它从“非法”走向“合法”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。然而,刚刚拿到牌照的第二天,滴滴就开始变脸。以笔者所居住的城市为例,同样的路程就转天就加价两元,第三天又加价了两元。——你哪怕稍微迟迟——更为重要的是,几天之后,滴滴就宣布与优步合并!可此前,他们一再表示不会合并。如果说涨价,还让人能理解并容忍,毕竟公司不能总补贴总投钱,任谁也赔不起,但猛然出尔反尔说和优步合并,实在让人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。滴滴这种做法,应该是一种典型的背信弃义。而且,滴滴在取得“合法”牌照,并和竞争对手合并后,彻底放弃了“网络共享经济”的宗旨。例如,最早的时候可以乘客选车,现在只能接受派车,取消订车需要付费。在出行高峰期加价,在有些地区雨天也要加价。对比出租车,仍然可以自由选车,取消也不收费,出行高峰和雨天也不加价,显然,网约车成了“大爷”车,“滴滴”成了一个不用自己掏钱买车的出租车公司。一个只收中介费的“中介公司”。最新出炉的“胡润排行榜”,“滴滴”老总程维,以30亿元身价登上了排行榜。“网络共享”成了“网络独享”。 再看我们的管理部门,最初以“第一个吃螃蟹”的勇气,给了网约车牌照,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给网约车牌照的国家。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就业,尤其那些在“去产能”过程中,下岗工人的就业,而且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,许多人认为此举“利用了社会闲置资源”(车辆),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会污染状况,打破了车租车的垄断,方便了人们出行,认为是“解放生产力”的有力举措。但监管部门(老百姓都看出来了监管部门当然更明白)随后却发现,这个网约车根本不是自己允许的那个网约车!“此状非彼状”。于是各地开始研究制定《网络约车出租经营服务管理办法》。上海的办法是排量在2.0或1.8T以上,只有轴距2700mm米以上B型车才能干。北京的办法是只有北京户口的人北京牌照的车才能干(还有上海深圳广州也是)。连惠州这样的地级市,也要求了排量车距,和销售开票价格不低于15万。显然,网约车遭到了制约,甚至是“围堵剿杀”。以上海为例,已经激活的网约车司机有41万,而有上海户口的只有1万,这1万司机中,有排量2.0以上的车的人,恐怕就更少一些。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网约车取得了“合法”牌照,而又被各地“制约”呢?如果认为网约车不能起到“解放生产力”的作用,或不能起到其它作用,当初为什么要给它牌照呢?是不是因为网约车得到牌照之后就合并,而在合并(不再有竞争)之后“变卦”了呢?如果是因为合并后变卦的,那当初为什么还要允许它合并呢? 笔者想起了盖茨的微软,记得当时美国前司法部长雷诺女士,坚决要求盖茨拆分微软,以阻止该公司垄断。要知道微软本来就是一家,不是后来合并的,但为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,为了促进科技创新,雷诺坚决拆分微软,全球首富盖茨还要到国会参加听证会,阐明自己的理由,但最后还是被拆分了。——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查一查,笔者只记了个大意——而我们恰恰相反。一看“滴滴”不是那回事儿,这又进行“制约”“围堵“。上演了一出近来颇为流行的反转闹剧。但最终,笔者觉得,这出闹剧的始作俑者,就是网约车违背了当初“网络共享“的初衷,暴露了“资本逐利”的本性,使用了垄断的陈旧思维和招法,把“共享”全部抛到了九霄云外。那么如何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,也许是网约车下一步要深刻思考的问题,毕竟你只是个刚刚起步的民企,老板就是上了胡润排行榜,生死也只在弹指之间。